大宋灯会把花灯和焰火戴在头上

2024-02-23 16:25:55   来源:   
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
如果我们在宋朝过元宵节,将会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景象:有些灯笼不是提在手上,而是戴在头上,甚至连哧哧冒火的烟花也戴在头上;如今非常廉价的玻璃灯罩,在宋朝价值连城;宋朝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,但是却能造出裸眼3D效果的动画……

灯笼为何戴在头上?焰火为何在头顶燃放?玻璃灯罩为何被宋朝人视若珍宝?3D动画是怎样走进宋朝灯会的?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,去体验宋朝元宵节的奇妙和欢乐。

假花假鸟戴满头,十分嘚瑟

大宋灯会有多奇妙?往宋朝人的脑袋上瞧瞧就知道:那时候青年男女上街逛灯,头上总是插满花鸟。

花是什么花?不是桃花、杏花、荷花,因为这些花在正月里还没有开放,而是雪梅和雪柳。雪梅是用丝绸做的假梅花,再用白纸剪出几片假雪花做点缀,用竹篾、铁丝或金银丝做骨架。雪柳是用丝绸做的假柳枝,也用白纸剪出雪花造型,与染绿的“柳叶”交错捆扎。元宵当晚,出门之前,将雪梅、雪柳斜插在发髻或者帽子上,花枝招展,摇曳生姿。

李清照晚年创作《永遇乐·元宵》,回忆她少女时代在北宋首都开封游赏元宵灯会的场景:“中州盛日,闺门多暇,记得偏重三五。铺冠翠儿,捻金雪柳,簇带争济楚。”一群女生争奇斗艳,发髻上戴着花冠,花冠上缀着翠饰,还有几枝雪柳在头上晃晃悠悠。与辛弃疾同时代的南宋诗人张侃有诗云:“今年灯市好安排,雪柳香梅费剪裁。”香梅就是雪梅,这两句诗意思是说,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又到了,今年的灯会容易布置,头上的雪柳和雪梅却要费心剪裁。

前面说,宋朝青年男女逛灯,头上插满花鸟,花是雪柳、雪梅,那么鸟是什么鸟呢?肯定也是人工制作的工艺品,因为你很难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麻雀摁在头上,它不仅会飞,还会拉呢!所以,插在头上的鸟只能是假鸟,例如假麻雀、假燕子、假喜鹊、假杜鹃之类。

南宋画家李嵩画过一幅《市担婴戏图》,在这幅描绘江南地区元宵风俗的传世名画上,一个货郎站在画中偏右位置,肩上扛着担子,头上裹着巾子,巾子顶上并排插着两枝假花,假花前面插着一只燕子。从造型上推测,那两枝假花应该是雪梅,而那只展翅翱翔的小燕子自然是一只假燕子。

然而,如果您有机会进入这幅画,亲口问那位货郎:“您头上插的是假燕子吧?”他很有可能摇头否认,因为宋朝人不会直言不讳地将头上的假鸟称为“假鸟”,他们为这些假鸟统一取了一个比较古怪的名字:闹蛾。

闹蛾,热闹的闹,飞蛾的蛾。听名字就知道,闹蛾不仅包括各种假鸟,还包括各种假昆虫,例如假飞蛾、假蝴蝶、假蜻蜓、假蜜蜂、假知了。事实上,宋朝的闹蛾就是以假昆虫为主,其中假飞蛾和假蜜蜂更为常见。所以,闹蛾在宋朝又被称为“蛾蜂儿”。

宋朝风俗文献《岁时广记》第十一卷记载:“又卖雪梅、雪柳、菩提叶及蛾蜂儿等,皆缯楮为之。”雪梅、雪柳、闹蛾,都是用缯楮制作的。“缯楮”(zēng chǔ)是什么东西呢?缯即丝绸,楮是用楮树(又叫构树)的树皮生产的白纸。由此可见,制作闹蛾跟制作雪梅、雪柳一样,都要用白纸和丝绸做原料。

在描写元宵节的宋朝诗词里,闹蛾是经常出现的女生装扮。比如南宋才女朱淑真的《忆秦娥》:“闹蛾雪柳添妆束,烛龙火树争驰逐。”闹蛾和雪柳装点女生的容貌,龙灯与火树将灯会推向高潮。再比如南宋词人洪瑹的《阮郎归》:“花艳艳,玉英英,罗衣金缕明。闹蛾儿簇小蜻蜓,相呼看试灯。”一群青春貌美、衣着华丽的女生,头上插满闹蛾,呼朋引伴去看灯。

而在南宋杭州风俗文献《武林旧事》第二卷,某些男生也会用闹蛾装扮自己:“游手浮浪辈,或剪白纸为蝉,谓之‘夜蛾’。”为了吸引姑娘注意,那些游手好闲的小伙用白纸剪出蝉的样子,插在头上,忽闪忽闪地在街上走,非常嘚瑟。

烟花放头上还不够,还有小灯泡

雪柳也好,闹蛾也罢,插在头上只有美观,没有危险,但有些宋朝人会把危险的东西放在头上。

北宋风俗文献《岁时杂记》云:“京师上元节,以熟枣捣炭丸为弹,傅之铁枝而点火,谓之‘火杨梅’,亦以插从卒头上。又作莲花牡丹灯碗,从卒顶之。”北宋开封元宵节,达官显贵前呼后拥上街,用枣粉和炭粉搓成红色小球,串到铁丝上,拧成树枝状,再将那些小球点着,插在随从头上,哧哧冒火,美其名曰“火杨梅”。还有一些达官显贵,会搞一批莲花造型或牡丹造型的灯碗,把灯油灌进去,把灯芯点着了,也让随从顶着走。

不妨想象一下,头上顶着灯碗,走路时必须小心翼翼,只能小碎步往前挪,假如步子迈大了,淋一头灯油是小事,万一把头发点着,一头烦恼丝就清净了。至于那哧哧冒火的火杨梅,肯定比灯碗更危险,因为无论你多么小心,火星都会连绵不断地往下掉。照常理推想,当时顶着灯碗的随从应该戴着两层以上的帽子,或者把冲锋陷阵的铁盔扣到头上。

再查南宋风俗文献《武林旧事》,里面也有火杨梅,但不是达官显贵强迫随从戴在头上,而是一些小伙子主动去戴,跟他们用白纸剪“闹蛾”戴头上的作用一样,都是为了吸引姑娘注意,并展示他们的智慧和勇气。勇气确实有,智慧不见得有,除非这些小伙子能想出好办法,确保自己在嘚瑟的同时不被火星子燎了。

有没有既能戴在头上又毫无危险的灯呢?还真有,宋朝人将这种灯叫作“泡灯”。泡灯其实就是用玻璃吹制的小灯泡,制作方法是这样的:将石英砂碾磨成粉,跟碱土混合均匀,筛匀筛细,放坩埚里烧,烧到六七百度,石英砂进入熔融状态,拿一根细细的管子蘸一下,轻轻一吹,就能吹出一个小小的玻璃泡。找些细绳,把小玻璃泡编进去,编成一张小小的罗网,戴到头上。

泡灯没有灯芯,也不用灌入灯油,本身并不发光,但因为是玻璃做的,所以特别反光。戴着这样一堆玻璃泡去逛灯,灯光和月光从玻璃泡上反射出来,仿佛它们本身在发光,熠熠生辉。

《岁时杂记》云:“都城仕女,有戴灯毬灯笼,大如枣栗。”北宋开封女生逛灯时,头上戴的灯毬灯笼非常小,像枣子和栗子一样小,可能也是泡灯。《武林旧事》云:“好事之家多设五色泡灯,更自雅洁。”南宋杭州一些人家在元宵节时用泡灯装点庭院,那些泡灯呈现出不同颜色。泡灯本身不发光,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?因为工匠造玻璃的时候,往石英砂里掺入各种矿粉,能把玻璃烧制成各种颜色。

玻璃灯、羊角灯、滚灯,各有千秋

坦白说,与同时期的西亚和埃及相比,中国古人制造玻璃的技术水平并不先进,尤其是透明度高的玻璃,在古代中国的成品率极低,常常被当成比金银还要贵重的宝贝。

在唐、宋两朝,半透明的玻璃容易做,时称“琉璃”;高度透明的玻璃很难做,时称“颇黎”。李白一生娶妻多次,其中一个妻子是山东人,为他生了个儿子叫“李颇黎”。李白为何给儿子取这个古怪名字?就是因为颇黎太罕见,太贵重。苏东坡写给朋友王巩的一首诗说:“是家豪逸生有种,千金一掷颇黎盆。”某个宰相的孙子富贵奢华,特别败家,竟然舍得把颇黎盆扔掉。放到今天,别说扔一个玻璃盆,扔几百个都谈不到败家,更谈不到奢华。

按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宋徽宗夜出宫门,大批随从打着灯笼照明,平常用“红纱帖金烛笼二百对”,元宵节才“加以琉璃玉柱掌扇灯”。琉璃玉柱掌扇灯是很华贵的宫灯,但也不全是用玻璃做的,只是让工匠烧出尺寸合适的玻璃圈,再拼接成宫灯的骨架,在骨架外面蒙上一层白纸或绢纱。

到了南宋,玻璃灯工艺突飞猛进。按《武林旧事》记载,皇宫里先有一种“五色琉璃灯”,用三四尺长的五色玻璃条做骨架,再裹上细纱做灯罩;后来又有一种“无骨琉璃灯”,从骨架到灯罩全是玻璃。在《武林旧事》作者周密看来,纯用玻璃制作的无骨琉璃灯甚至比纯用白玉做的玉灯更珍贵。

《红楼梦》里的贾府有羊角灯,其实宋朝宫廷里也有。对古人来说,羊角灯的技术难度不如玻璃灯,但特别费工:将羊角煮软,刮净,打进一根木橛,把羊角撑大,再拔出木橛,环切羊角,切出一条条圆弧,然后把这些圆弧刮薄,再层层叠压,边加热边拼接,才能拼出一个半透明的灯罩。

与玻璃灯和羊角灯相比,技术难度更低的是滚灯,就是那种可以随便翻滚却不会熄灭的灯笼。滚灯看似神秘,结构超级简单:用竹子扎出灯笼的骨架,在骨架上固定一根轴,轴上拴细线,线上系灯盏,完了给骨架外面罩一层纱即可。滚灯翻滚时,骨架在转,线上的灯盏并不会受到影响,一直在重力作用下保持竖立,所以灯油不会泼洒,灯光不会熄灭。

《岁时杂记》描写北宋开封元宵灯会:“上元滚灯,设机关于灯球之内,以安灯盏。……以运转无穷,而其中初未尝动,其膏油不滟,其烽焰不阂。”再看《武林旧事》描写南宋杭州元宵灯会:“以纸灯内置关捩,放地下,以足沿街蹴转之,谓之‘滚灯’。”这两段文献证明,北宋和南宋都有滚灯。现在一些地方申报非遗,把滚灯的起源追溯到戚继光抗倭,或者追溯到二郎神治水,都是用杜撰代替历史,都没有找到滚灯的源头。

宋朝版的裸眼3D动画,设计巧妙

滚灯可以拿在手上滚动,也能在地上踢着走,但如果不借助人力,它自己是不会动的。宋朝还有一些设计巧妙的灯,用机关驱动,让人觉得仿佛在观看裸眼3D动画。

《东京梦华录》提到宋徽宗时期,皇宫南门宣德门外布置的元宵灯山:“横列三门,各有彩结金书大牌,中曰都门道,左右曰左右禁卫之门,上有大牌曰宣和与民同乐。彩山左右,以彩结文殊、普贤,跨狮子、白象,各于手指出水五道,其手摇动。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,用木柜贮之,逐时放下,如瀑布状。”宣德门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御街,御街北端是一个大广场,人们使用竹木、丝绸和灯笼,在广场上扎出三道彩门,中间彩门匾额为“都门道”,左边彩门匾额为“左禁卫之门”,右边彩门匾额为“右禁卫之门”,彩门正中最高处匾额为“宣和与民同乐”。在这三道彩门的左右两侧,各有一座巨型彩灯,分别是文殊菩萨骑狮子和普贤菩萨骑白象的造型。这两座彩灯非常高大,背后有机关,机关将水引到高处,再从菩萨手指里喷射出来。在水力驱动之下,菩萨的手指会来回摇动,仿佛在向游客招手示意。

《武林旧事》则提到南宋皇宫里的一座琉璃灯山:“其高五丈,人物皆用机关活动。”这座灯山高达五丈(按南宋营造尺,1丈约为3.2米,5丈即16米),灯山上的人物造型被机关驱动,像活了一样。

《武林旧事》又说,南宋皇帝让巧手工匠使用玻璃,“于殿堂梁栋窗户间为涌壁,作诸色故事,龙凤噀水,蜿蜒如生。”在墙壁、柱子和窗户之间添造涌壁,演绎各种故事,还有龙凤吐水的画面,那些龙凤蜿蜒游动,也像活了一样。

“涌壁”是宋朝建筑术语,其实就是浮雕。用半透明的玻璃(即宋朝人说的琉璃)为原料,结合不同造型的模具,烧制出不同造型的浮雕,贴合在宫殿墙壁上或者窗户上。这些玻璃浮雕并不会动,但工匠能把灯笼和机关藏在浮雕里面,机关一动,灯影流转,这就是宋朝版的3D动画。

文并供图/李开周

网友评论8条评论|30人参与
FM23 | 退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