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頌」论坛启动:“天赋型选手”该不该有题材焦虑?
▲ 左起:「頌」艺术中心创始人/本次展览策展人苏芒, 雅昌网主编刘倩, 艺术家蔡锦, 艺术家王光乐,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/研究员柳淳风博士, 本次展览学术顾问
蔡锦首次追溯这么多年的绘画故事,她回忆说:“我完全是跟着内心的感受进行创作,无论是浴缸、高跟鞋这些作品,还是亚克力、蜡这样的材料,都是自然而然注意到它们、自然而然产生了灵感。2018年,我在前波画廊做个展时,王公懿见到我的时候跟我说,你应该画花。4月份,我跟着王公懿去北京植物园正逢牡丹花开,我蹲下来、一瞬间看哭了。王公懿又一次跟我说,你一定要画花。一直到2020年,很偶然的机会,我的学生将他家里种的花寄给我。当桌上都摆满各种各样的花的时候,我画了第一张,就是《芍药花》,随着时间的发展就这么慢慢地画。”
▲ 1998年,蔡锦在纽约布鲁克林
柳淳风认为:“绘画是最原始的一种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,点、线、面,这是绘画本身最核心的一个内容。观察、研究艺术生态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研究艺术家个体,尽管同时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表达的方法上存区别,但是他们拥有类似的感受。而女性感受力与客观世界、地缘文化等并行发展,艺术作为一种再现的载体和媒介,展现艺术家主体的一种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表现。蔡锦没有题材的焦虑、一切都是信手拈来。”
▲《芍药花》, 布面油画, 200 x 190 cm, 2020,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
▲《美人蕉1》, 布面油画, 80 x80cm, 1991, 图片版权归艺术家和颂艺术中心所有
在这个社交网络环境下,为什么选择“架上艺术”这种纯粹的方式呈现此次展览,苏芒说:“虽然媒体对艺术家讲述的体系偏重故事性、叙事性的讲述,但是和蔡锦密切合作之后,发现身为女性艺术家,她拥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单纯,同时也是一位丰富、创造力极强的艺术家,这让我决定用“单纯”的架上绘画方式去呈现她的作品。把绘画还给了绘画,把解读还给了观众。在我看来,观众如果想要感受蔡锦作品的艺术魅力,必须走进美术馆,走到作品面前,才能感受到那种集美丽、伤感和痛苦凝结在一体的观看体验。艺术家提供了一种观看自我的方式,蔡锦浑然忘我的情绪状态让人感受到何谓独立。”
作为“最懂蔡锦”的挚友,艺术家王光乐评价说:“编织、缝纫、刷碗、扫地……在这些重复性的日常家务中,女性拥有与众不同的工作方式,蔡锦仿佛也再用这种“忙忙叨叨”地方式、“用手”绘画,她对象一直没有变,处在一个绵延的状态,不断地生长,她生活在她的感受中,她的绘画主题就是情绪,惆怅的情绪,她的画就是她情感的一个容器,她的创作不是在身外,就在她身上。当代艺术“标配”的展览空间通常是“白盒子”的空间场,给做架上艺术的艺术家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,要用平面作品跟装置艺术去抗衡,一张画它从一个局部变成一个平面,然后来到空间,如何跟空间产生连接,我觉得这也是给架上艺术家提出的一个很严肃的话题。”
作为媒体人,刘倩说,「颂」艺术中心只抽取出蔡锦老师架上绘画的部分,空间对于作品本身的力量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。当观众步入展厅,首先在前厅看到非常具象的 “花神”系列作品,无论是玫瑰还是芍药都在盛开、绽放,随着展厅往前走,能看到花瓣开始脱落,叶子慢慢枯萎的迹象;再往里走,看到“美人蕉”系列的时候,那种视觉观感带给观众的感受,王光乐老师说就像是“剥了皮的肉”,让观众产生痛感的共鸣。步入展厅最大的空间,展出巨幅“风景”系列作品的空间,当观众站在展厅中央,看到的是比上一个系列更加抽象的画面,感受到一种混沌的空间感。整个展览给人的印象就是,从具象到生命的体悟,再到精神性的混沌的空间,给人一种循序渐进的体悟。蔡锦一直在画画,她是一位很有才的艺术家,又能够在画布上将这种才气表达出来。